扶贫、养老、补贴、低保——张海迪关注的残疾人政策
残疾人低保、两项补贴、住房、养老......等问题,与每一位残疾人同胞息息相关。
2018年,中国残联要办好哪些事呢?张海迪有哪些新指示呢。
2018年,残联要办好5件事
新春之际,张海迪主席接受记者专访。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表示,2018年,残联要办好的五件事:
一、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力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
二、要把残疾人康复放在第一位,完善康复设施,加快培养康复人才;
三、要加强融合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
四、要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创业和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五、要加快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为残疾人解除后顾之忧。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力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
张海迪表示,今后三年,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力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开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征程。
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
张海迪表示,残疾人是精准脱贫的重点,必须做到精准识别、分类施策、有效帮扶、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重点研究解决农村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料问题;
要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加快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为残疾人解除后顾之忧;
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残疾人康复,建立完善更多的康复设施,加快推进中国康复大学建设,加快康复人才培养;
要继续巩固特殊教育的基础,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让更多残疾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帮助更多残疾孩子进入普通学校读书;
加强残疾人大数据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的采集、分析研究、共享和转化应用工作,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公共服务;
建立残疾人群众的满意度测评制度,以此作为检验残联工作的重要标准
张海迪表示,各级残联要坚持党的好干部标准,把那些一腔热血,对残疾人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为人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选配到残疾人工作岗位上来,要特别重视选拔培养残疾人干部,增强残疾人组织的代表性;
要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残联工作要面向基层,植根群众,推动残疾人得到最实在的帮助,为党分忧,把党的温暖送到残疾人身边;
要建立残疾人群众的满意度测评制度,以此作为检验残联工作的重要标准;
要加强和改善调查研究,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本领。
张海迪谈精准扶贫
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为全体中国人民规划的壮美图景,这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奔向小康是时代的要求,首先要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做到精准扶贫,就要有准确的数据。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状况,只有把情况摸清了,工作起来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帮助残疾人尽快赶上奔小康的列车。
目前,我们完成了全国残疾人专项调查,150多万残疾人工作者和基层的同志走进千家万户,采集了2664万持证残疾人及未持证残疾儿童的数据,这是我们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们还有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他们的脱贫难度很大,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的家庭,他们有的没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仅靠低保和补贴生活。我们要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贫困残疾人是国家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也是脱贫难度最大的部分。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了脱贫攻坚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是各级残联当前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我们的历史重任。我们应该勇于担当,要把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
精确的数据是精准扶贫的依据。要动员所有的力量,继续加强基础管理,在专项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下去,拿出最准确的数据。数据管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便利条件和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条件,做到残疾人事业科学管理,精准扶贫数字化作业。
脱贫攻坚的重点在农村,但是城市也有贫困残疾人,有些贫困状况还很严重。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残疾人,农村管不到,城市也没管好,很多人连基本保障都没有,生活非常艰难。对于这部分人,城乡残联要主动互相联系,开展入户调查,让角角落落的残疾人都感受到残联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平,没有公平就不会有共同富裕,因此,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一个残疾人也不能落下。贫困残疾人只有解决了温饱,有了基本的保障,才能活得有尊严,才能过上小康生活。扶贫就是为了小康。
不仅如此,对于残疾人,小康还意味着无障碍的生活环境,社会对残疾人的平等和尊重,意味着逐步走向更高的、理想的、融合的境界。帮助残疾人实现这样的梦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残疾人工作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把所有的力量、资源集中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脱贫攻坚放在首位,排除一切障碍,铺就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道路。
张海迪谈残疾人养老问题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接受记者采访,主题是残疾人的养老。
有一次在国外,张海迪看到这样一个广告:一个老奶奶拉着一个小姑娘的手,对她说:“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今天你是年轻的,可明天你会变老的。”
她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老了
张海迪1955年生于山东济南,很小的时候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瘫。但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当过老师、自学过针灸,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虽然没机会走进校园,可她靠着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多国语言,出版了多部小说,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
衰老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如今张海迪62岁,可她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老年,而是中国所有残疾人的老年。
“不少残疾老人都出现了失能状况,比如偏瘫,他们能请得起阿姨照顾吗?他们能够通过康复恢复机能吗?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一个子女,还有一些人像我一样没有子女,他们老了怎么办?
当他们老了失能了,康复谁来管?
怎么能够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拥有幸福感?”
张海迪一句句反问扣动着记者的心弦。
更让张海迪牵挂的是贫困残疾人。她担任中国残联主席以来,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看望残疾人。她经常选择那些偏远的、贫困的地方,目的是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真实情况。“每到一地,我都会掀掀残疾人家的锅,看看他家的干粮,甚至喝一口他家的水,然后问问他需要我做什么。”
孟子说过一句话:“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今天我们实现了吗?”张海迪坦言。
有一次她去农村看望一个残疾老人,这个老人瘫痪在床多年,却依然顽强地活着,“我以为老人家被子底下会垫着尿布,可实际上是沙子,因为贫困,他们家买不起尿布,甚至连多余的破布都没有。”说到这儿,张海迪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要爱每一个残疾人,更要爱每一个无助的残疾老人。让他们能够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让生命有价值、有光彩,高高兴兴地来一次人生,再平平静静地回归茫茫宇宙。” 这是张海迪的希望。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不少残疾老人的养老还面临困难,还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一方面是专业康复机构不足,更重要的是缺少专业人才。截至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可康复专业队伍不到20万人。
张海迪认为首先应该摸清残疾人当中有多少老人、多少贫困老人,这是精准帮扶的前提。
其次是,让残疾老人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康复。
她的建议很具体——
为残疾老人提供最低基本生活保障,让他们衣食无忧;
加快发展老年康复和托养服务,提供多种形式的照护服务;
和0-6岁残疾儿童一样,残疾老人也应纳入抢救性康复范围……
张海迪还盼望着国家能够建设一所专门培养康复人才的大学。“呼吁多年了,得到了委员们的大力支持。去年这个建议已经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我还有个好消息,国家正在努力推进康复大学建设,未来10年内一定会建起来!”张海迪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笑容。
张海迪喜欢看书,喜欢朗读。最近她喜欢上了央视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我已经和主持人董卿聊过了,希望我能够通过这档节目给残疾人朗读,特别是让那残疾老人听到我的声音,感受到精神的慰藉和爱的力量。”
张海迪的话语中充满着爱,也传递着爱的力量。或许多年以后,残疾老人真得不再发愁——当我老了……
张海迪谈残疾人低保,两项补贴,住房...
贫困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要确保实现‘应保尽保’;
并应逐步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标准和补贴范围;
对确实无自筹资金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也应纳入兜底范围。
——张海迪
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26日电 25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第四组讨论现场,一位与会者的身位明显比其他常委或委员高出一些——她就是坐在轮椅上参会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其背后是残疾人及其家庭无绵无尽的痛苦。对此,我深有体会。”
自从做了残联主席,张海迪“走”了很多地方,探访了很多残疾人的生活。很多家庭,很多场景,给了她深深的触动,让她无法释怀。“贫困残疾人尤其是贫困重度残疾人在残疾人中占比很高,他们的家庭增收难、支出大,再加上残疾人结婚的对象往往也是残疾人,导致产生残疾下一代的几率很高,使残疾和贫困代际传递。这也使得贫困重度残疾人成为脱贫攻坚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张海迪看来,由于这部分贫困群体没有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有限,使得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智慧扶贫等常规扶贫方式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必须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特事特办”,才能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
“比如社会保障扶贫的兜底政策,针对这部分人群就应加大力度。贫困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要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并应逐步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标准和补贴范围,对确实无自筹资金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也应纳入兜底范围。”
“比如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社会化照料服务问题。应充分发挥农村福利院、养老院、卫生院及托养机构等公共设施作用,对有长期照料护理需求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进行集中托养,或者至少是日间照料,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公益性岗位,就近就便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服务。”
“贫困家庭重度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和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必须重视。应加快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在最佳时期得到有效的康复,并‘一人一策’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度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对于具备劳动条件的残疾人,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并开发更多适合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更好的生活。”
……
张海迪一口气说了很多。作家的职业养成了她思考的习惯,在深入调研残疾人生存状态的十年间,张海迪一直在思考他们的出路、他们的未来。“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贫困重度残疾人是扶贫攻坚任务的难中之难。不畏难,施新策,多关爱,让贫困残疾人少一些痛苦,是全社会的责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